橡膠改性瀝青因兼具橡膠的彈性和瀝青的黏附性,被廣泛應用于高等級公路及重載交通路面,以提升抗車轍、抗裂及降噪性能。然而,受原料波動、工藝缺陷或存儲不當等因素影響,部分橡膠改性瀝青可能出現改性劑分散不均、降解失效等質量問題,傳統檢測方法難以快速精準識別。
瀝青紅外光譜儀憑借其分子級分析能力,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工具。

一、識別核心:捕捉橡膠改性劑的“分子指紋”
橡膠改性瀝青的質量關鍵在于橡膠顆粒(如SBS、廢舊輪胎膠粉)與基質瀝青的相容性及化學穩定性。紅外光譜儀通過檢測以下特征信號,可直觀反映改性劑狀態:
1.改性劑存在性驗證
橡膠分子中的C=C雙鍵(1600-1680 cm?¹)、S-S硫鍵(500-600 cm?¹)等特征峰,是確認橡膠摻入的直接證據。若光譜圖中缺失這些峰,可能表明改性劑未有效添加或含量不足。
2.分散均勻性評估
改性劑分散不良會導致局部團聚,形成“富橡膠區”與“貧橡膠區”。紅外光譜儀結合顯微成像技術,可繪制改性劑空間分布圖,量化團聚體尺寸及比例,避免因分散不均引發的性能短板。
3.熱氧老化降解診斷
高溫儲存或施工時,橡膠分子可能發生主鏈斷裂(C-C峰強度降低)或氧化交聯(C=O峰增強)。通過對比新鮮樣品與老化樣品的光譜,可定量評估改性劑降解程度,預判瀝青的抗疲勞性能衰減。
二、應用案例:從實驗室到工程現場的全鏈條管控
1.生產環節:某改性瀝青廠利用紅外光譜儀實時監測生產線末端產品,發現硫鍵峰強度異常波動,及時調整攪拌溫度與時間,避免了批量質量事故。
2.施工驗收:在某高速公路鋪筑現場,紅外檢測顯示某批次瀝青的C=C雙鍵峰面積較標準值偏低20%,追溯發現為橡膠粉預處理溫度不足,立即停用并更換合格材料。
3.失效分析:針對某路段早期車轍病害,紅外光譜檢測證實改性劑因長期紫外線照射發生嚴重降解,為優化路面結構設計提供了數據支持。
瀝青紅外光譜儀以非破壞性、高效率的優勢,實現了對橡膠改性瀝青質量的“分子級體檢”。隨著便攜式設備的普及與AI解譜技術的成熟,未來該技術將進一步滲透至原料驗收、施工監控及養護決策全流程,為高質量道路建設筑牢科技防線。